有著“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美譽的喀什地區,憑借著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民風民俗,正成為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近年來,喀什地區逐步將旅游打造成扶貧的“金鑰匙”,使當地居民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的同時,收入也穩步增長。
圖說:喀什古城居民彈奏樂曲歡迎游客。黃佳琪 攝
改善生活條件
正值金秋時節,喀什古城內游人如潮。悠揚悅耳的樂曲、別具特色的建筑、“叮當”的打鐵聲,讓人仿佛走進了一幅生動多彩的風情畫中。小巷兩旁的店鋪內,純手工打造的鐵器、銅器、花帽、樂器等商品讓人應接不暇。
圖說:古城內別具特色的建筑。黃佳琪 攝
喀什古城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四大文明在這里碰撞出燦爛的火花,古城內的建筑也被賦予了獨特的風貌。但喀什是個地震多發地,如何在不破壞建筑特色的基礎上保留下這些老房子?喀什古城講解員小米介紹道,“以前古城里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的,基本不具備抗震能力,而且一些巷道特別狹窄,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救護車、救火車等大型車輛都沒辦法開進去。于是在2010年到2015年,政府分期分段對古城進行了改造?!贝撕?,古城居民住上了具有8級抗震能力的房子,也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如今每家每戶都有獨立衛生間,下水道、天然氣、暖氣等也都一應俱全。
據介紹,喀什古城改造工程均按照修舊如舊、原址重建、一戶一設計的理念來進行,并且完全尊重民意。起先,許多居民并不愿意改造自家房屋,因為這些房子都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于是工作人員便耐心向他們解釋,并為每一家都“量身定制”畫了圖紙?!耙婚_始有些居民看不懂圖紙,政府便邀請了手繪師畫素描作為效果圖。這些房子最少的畫了15次圖紙,最多的則畫了60多次,一直畫到居民滿意為止?!边@些暖心之舉,讓許多古城居民的思想發生了改變,從“要我改”變成了“我要改”。
圖說:居民展示刺繡技藝。黃佳琪 攝
如今的喀什古城既保留了原有風貌特色,又整潔宜居。有人利用自家一樓開起了小商鋪,經營特色手工藝品等,也有人將自家房屋打造成集民族特色餐飲、歌舞表演、民俗體驗和手工藝品銷售等于一體的旅游家訪戶,吸引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據了解,在2015年喀什古城5A景區成功創建后,越來越多的居民搭上了“致富快車”,實現了旅游脫貧。
助力脫貧致富
在喀什地區,吃上“旅游飯”的人還有不少。英吉沙縣喀拉巴什干蘭村里,制刀匠阿卜杜瓦斯提右手握著刻刀,正專心致志地將具有本地特色的巴旦木花紋刻在一把銀質的英吉沙小刀刀柄上,嫻熟的技巧引來許多游客駐足圍觀。
圖說:阿卜杜瓦斯提正在刀柄上雕刻巴旦木花紋。黃佳琪 攝
英吉沙是著名的“中國小刀之鄉”,有著400多年的制刀史。英吉沙小刀造型別致,制作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備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阿卜杜瓦斯提所在的村莊喀拉巴什干蘭村又被叫做小刀村,是小刀的發源地,全村八成以上的農戶從事小刀的制作和加工。
圖說:制作精良的英吉沙小刀。黃佳琪 攝
“我的師傅就是我爸爸,我12歲的時候就跟著他學做刀。我的爺爺和外公都是做小刀的。我很喜歡做小刀?!?阿卜杜瓦斯提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今年41歲的他已經做了快30年小刀了。隨著這兩年到喀什旅游人數的增多,阿卜杜瓦斯提的收入也有了顯著的增長,如今一個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他也在今年成功脫貧。(新民晚報記者 黃佳琪)